关注yl23411永利集团公众号
时间:2025-10-11 点击:
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造性转化,2025年10月8日14:30,yl23411永利校党委学工部(处)、团委、公寓办主办,yl23411永利集团团委、学生会承办的“遇见漳州木版年画”主题讲座及体验活动在明德厅2顺利开展。活动以“我和祖国共成长”为精神内核,带领师生深入探索漳州木版年画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活力。
讲座现场,院团委书记王亚凡老师从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盛于明清”的历史脉络展开,回溯其作为闽南瑰宝的发展历程。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是中原文化与闽南民俗融合的产物。明清时期,它借助月港的贸易优势走向鼎盛,并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侨的文化纽带。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才在传承人的努力下重获新生。如今,它正从传统的家族传承模式,通过高校等平台走向更广阔的校园传播。
活动特别融入对漳州木版年画传承现状的探讨。此前,yl23411永利实践队曾与非遗传承人颜朝俊、漳州市博物馆宣教部黄淑珠主任深度访谈,聚焦年画技艺、创作瓶颈、发展现状,以及“非遗如何走进博物馆、高校”等关键命题。因此院团委书记王亚凡老师在活动中还深入剖析了漳州木版年画面临的生存挑战,包括市场需求因现代城市生活变化而萎缩,仅局限于收藏者和文化爱好者;传承因技艺学习耗时久、收入不稳定且家族式“口传心授”模式,面临后继乏人、人才断层的困局;创作题材和形式与年轻人审美脱节,“创造性转化”困难;产业化程度低,小规模手工作业效率低、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传播渠道依赖线下展览,数字化传播滞后,影响力有限。
对此,讲座提出“高校+非遗”的创新路径:一方面,利用3D扫描、AR/VR技术实现古版数字化保存与沉浸式体验,让年画“动”起来、“讲故事”;另一方面,鼓励各专业学生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社交媒体构建传播矩阵,扩大年轻群体影响力。同时,高校可联动企业、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改良颜料耐久性、开发环保材料,探索小批量定制化高端市场;依托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团队将年画创新设计转化为市场产品。
木版年画体验环节将此次活动推向高潮。学生们亲手参与年画刷印,近距离感受“一版一印一世界”的工艺魅力。从调配颜料到拓印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传统工艺的智慧。参与的学生们在色彩晕染中感知闽南文化的绚丽。有同学表示,“把颜料刷在木版上的瞬间,突然理解了‘匠心’的重量,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冷文物,是能亲手触摸的温度。”在“亲手印制年画时,仿佛穿越回明清作坊,对‘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有了真切的温度与触感。”